台灣為堅韌之島 蔡英文盼防疫復甦兼顧永續平衡

]

【大紀元2021年08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旻洲台灣台北報導)總統蔡英文3日接見「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亞太中心」成員致詞表示,下一階段各國在考慮,如何在防疫跟經濟復甦的同時,能夠兼顧永續平衡、建構出更強健的社會安全網;而台灣是「堅韌之島」,幾百年來都是如此,相信只要大家合力,「我們會一關一關過」。

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共有14位國際委員,該會亞太中心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詹長權、主席林夏如,其中亞太區代表包括前副總統陳建仁、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亞太中心則位於台北。

蔡英文致詞時表示,這段時間全世界每個國家、包括台灣,最關注的大概就是防疫議題,大家能夠努力把台灣跟亞太區的經驗作為全球對抗疫情的參考,加強台灣防疫工作跟國際的連結,也就是在後疫情時代的挑戰—「韌性(resilience)」的問題,這是現在全球治理的熱門議題。

她說,現在看到天災或疫病對整體社會結構所帶來的衝擊,國安部門對各式各樣社會的韌性,都有進行測試及基礎工程建構;她很高興看到在整體社會結構韌性上,透過大家的努力能與國際接軌,她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她進一步說,台灣這陣子確實面臨許多考驗,但也都一次又一次度過難關,顯現出台灣整體社會的一種韌性。她也常說台灣是「堅韌之島」,幾百年來都是如此,她相信難關還是很多,但只要大家合力,「我們會一關一關過」。

總統表示,下一個階段各國在考慮,如何在防疫跟經濟復甦的同時,能夠兼顧永續平衡、建構出更強健的社會安全網,她也期待台灣跟其他國家有更多的經驗交流。

責任編輯:王愉悅

經濟環境未復甦 投資市場前宜上網上課程惡補 避免損失離場|香港01|01活動

]

經過2019年的社會事件及2020年全球疫情大流行的打擊,本港今年首季度的本地生產總值,錄得7.8%的升幅,終止了連續六個季度的連跌。然而,數據上錄得正增幅並不代表社會已完全後甦,餐飲、旅遊業等行業依然是重災區,在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市民選擇轉型至投資市場。

面對全球經濟下挫,不少人都選擇轉型,投身租賃市場及投資市場。(資料圖片)

在經濟不穩的前題下,市民期望能夠有被動增值資產,就算萬一遇上金融危機,亦可以有收入避免財困。買股票會隨著環球經濟的升降而急促變化,相反本港的樓市就相對穩定。雖然樓市尚未撤辣,但除非本港的土地政策突然大改,否則房屋供應依然短缺,另外近期有港人移民,亦有外資考慮撤出本港,但不少內地投資者相繼補充市場上部分空缺,因此在社會運動和疫情的雙重打擊下,樓價依然「企硬」。

投資物業考慮因素多 缺乏知識易「損手」

雖然將物業置於租賃市場的風險較低,而且每月亦有不俗的回報,但當中亦不無風險。要在物業租賃市場中獲利,就需要了解市場的各項細節,包括物業的樓齡及裝修支出、投資回報、租約釐定等,若然不清楚細節,都有機會導致被動收入減少,甚至「損手離場」。

投資租賃市場需要了解市場運作等多項因素,否則投資者較易蝕本離場。(資料圖片)

了解租賃市場運作 增加成功機會

要在租賃市場成功獲利,除了需要準確的投資眼光之外,專業的分析教學亦可令過程事半功倍。CourseZ網上學習平台主辦的「如何做二房東創造被動收入」網上課程,向參加者講解入場的基本準備、租約、裝修、計算回報等,亦會舉出不同參考案例,深入淺出介紹租賃市場的運作,為投資物業作好準備。😎立即到「01空間」購買網上課程,課程約為2小時30分鐘。

iBanker教路 尋找投資致勝關鍵

在股資市場中獲利,除了對市場的運作熟悉之外,亦需要有銳利準確的投資眼光。「馬丁的金融世界 – iBanker教路(一):金融投資必學 3 堂課」將會向參加者從零開始接觸金融市場,學習投資股票/債券必備知識,包括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分別、各種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出入市指標等,從iBanker 的角度分析股票市場,並進行投資、理財、風險管理,並以大中華市場作為例子,教授投資者市場致勝之道。詳情即上「01空間」了解更多

同場加映:證券及期貨從業員資格考試:試卷一

日後若需要在銀行從事財富管理及售賣基金工作, HKSI卷一就是必考科。然而在考生眼中,HKSI的卷一被視為「 死亡之卷」,除了因為合格率只有50%之外,長達三百多頁的溫習手冊,全部更是法規專業字眼,很多字句從英文直接翻譯中文,考生很難看得明白。有見及此,林一鳴博士特別製作一個備課視頻,並分為上下兩個部分,讓考生短時間內掌握考試內容,成功通過資格考試。詳情即上「01空間」了解更多

歷史新新聞》五倍券正式變消費券,蔡英文2008年是「為反而反」嗎?-新新聞

]

我們為什麼要刊登這篇舊文? 在取消需自備1000元兌換之後,蔡英文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後為解決百業蕭條、振興經濟的五倍振興券,已正式成為和馬英九政府時代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發放的消費券一樣的東西。蔡政府的「昨日批馬今日抄馬」的行為,往日說法當然逃不了被網路酸民找出來嘲笑的下場,讓五倍振興券在酸民口中變成「向馬英九道歉贖罪券」。 只是當年蔡英文主掌的民進黨,為何要反對馬英九政府發放消費券?仔細閱讀《新新聞》這篇舊文,你會發現當初的蔡英文反對的不是發券或發現金這種細節,而是根本反對「政府把錢交回給納稅人,讓納稅人自己決定怎麼花用」這件事情。 如果我們把政府對經濟介入的主張當成一道光譜,一邊用主張政府不要介入經濟的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做為代表,一邊則放上過往共產主義國家的政府完全控制經濟,發現金、發振興券、不發振興券仍由政府統一籌辦振興預算的運用,這三種政策顯然以發現金最接近海耶克的自由市場經濟,政府統一籌辦振興預算的運用最接近政府完全控制經濟,發放消費券則介於其中,有一種「讓你自己決定怎麼花又想多少控制一下你怎麼花」的味道。 蔡英文和民進黨從在野時反對發消費券,到執政後開始發,是逐漸往海耶克的一邊靠沒錯,不過很顯然還沒靠到政府對放出去的錢控制力最弱的「發現金」那邊。至於這是放棄核心理念的「不能堅守立場」、因環境改變(執政了啊)的「中道理性施政」,還是改變不夠徹底的「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就有待讀者自行判斷了。(新新聞編輯部)

現在最夯的話題是:如果拿到3600元的消費券,你會怎麼花?

經濟情況不佳的,可以拿這個政府意外發的紅包,暫時衣食無缺地過個太平年。

經濟情況中等的,大概會拿消費券買日常民生用品以節省現金支出,畢竟苦日子不知道還要過多久,而下一波裁員潮又不知道會不會掃到自己頭上。

經濟情況寬裕的,3600元對他們來說根本只是九牛一毛,影響的消費行為微乎其微。

消費券買必需品,民眾不會額外消費

根據雅虎奇摩民調中心針對「拿到消費券,您會怎麼用?」的調查中顯示,絕大多數人會拿消費券購買生活用品(28.9%)和3C小家電(18.8%)或想辦法轉換為現金(16.9%)。根據1111人力銀行針對上班族使用消費券調查,則顯示有5成8會用在原來就要買的必需品上,想盡辦法要折現的則占5.57%,而真正願意多買原本不要買的東西的人,則只有3成6。

換句話說,這個現在幾乎等同於現金,只是使用上比較麻煩的消費券,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將錢存下來,對刺激消費的效果有限。畢竟,在不景氣的環境中,隨時可能要面臨失業、意外等生活衝擊,很多人都會選擇還是多存些老本,比較保險。

所以問題的核心乃是在於民眾敢不敢花錢的問題,當民眾實質消費沒有明顯增加,消費券對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貢獻度,自然是杯水車薪。而過度舉債的結果,反而還會拖垮財政,使得人民對政府失去信心,抵消政府擴張內需的努力。過去日本發行消費券,反而造成經濟更緊縮的反效果,即為一例。

摩根大通、德意志證券與麥格理證券等外資機構也指出,在台灣景氣衰退、企業裁員聲四起的大環境下,消費券對明年經濟幫助將非常有限。前監察院長王作榮也批評消費券政策,只會有消費替代的效果,對增加消費的效果是「零」。他還直言,一個人發3600元的政策「真是無聊」。

環保團體甚至批評,馬政府的政策前後矛盾、欠缺一貫性,過去標舉節能減碳展現進步思維,而今卻毫無目標、豪無限制地鼓勵消費,造成浪費。綠黨秘書長潘翰聲指出,消費券無法分辨國產品與舶來品,很容易變成幫他國拚經濟。

政策照民意修改,829億元買短暫快樂

政府在全球金融風暴之下必須更照顧在地經濟,如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規畫發展替代能源的「阿波羅計畫」就是兼顧經濟與環保的好點子。潘翰聲認為,台灣刺激消費的政策應該和推動在地綠色經濟結合,不僅能度過危機,更能在未來景氣復甦時搶得先機。

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則憂心地指出,有關消費券的議題,政府與媒體合力炒作得很興奮,但其實就像煙火秀一樣,燦爛一下就消失無蹤,而代價卻很高。她批評馬政府上任半年以來,施政漫無章法、胡亂撒錢。

以消費券政策為例,似乎是執政團隊某日的突發奇想,然後配合媒體的渲染,依輿論的走向每日修改方案內容,在發放時間、相關配套和預期效應都不明確的狀況下,這個短短數日的決策和不成熟的提案,就要花掉全體納稅人829億元。

蔡英文說,民進黨不會反對消費券計畫,雖然是寅吃卯糧、借錢消費,至少可以讓大家先快樂一下。但她質疑這樣的快樂,行政成本會不會太高?花費會不會太貴了些?跟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產業發展的關連性何在?跟其他4年4000億元振興經濟新方案的關連性在哪?

從擴大內需方案、物價穩定措施、刺激景氣措施、因應景氣振興方案、消費券,到振興經濟新方案等,蔡英文批評馬政府所提出的都是隨機即興式、沒有目標、無基本方針的政策。也因為目標定位不明,使得所有的政策效益無從評估、監督與檢討,而國家總體財政上的負擔,卻因此達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

蔡英文指出,馬英九政府上任6個月以來,首先是對經濟情勢的判斷與預測能力完全失準,對經濟情勢過度樂觀,使得政府的經濟政策效用將大打折扣。例如擴大內需方案要在年底前執行完畢,任何有經驗的政府都知道不可能。其次是施政目標錯誤,把重點放在救股市而非救失業,不但沒有產生具體成效,使護盤基金慘遭套牢,還因為政府經常胡亂信心喊話,讓投資人損失更為慘重。

救不了失業問題,經濟慘況難有好轉

綜觀馬政府即興式推出的決策方案,動輒要耗費好幾百億元,蔡英文批評這是不計一切成本、不顧財政紀律、規避公債法與預算法的限制,只為了呈現出眼前短期經濟成效,最終將造成債留子孫、國家信用評等下降等,對國家整體的基礎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經濟的發展最主要依賴投資、消費、政府支出、對外貿易等項目。而一般來說,消費產值約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6成。因此,馬政府認為,民間消費降低將產生嚴重的經濟衰退,以發放消費券等方式使民眾可支配所得增加來鼓勵消費,讓消費支出的乘數效果與準貨幣流通效果,放大消費券對經濟成長的挹注,才能挽救經濟。

然而,民進黨多位前政府的財經首長指出,馬政府施政是本末倒置,應把「解決就業」放在核心而非鼓勵消費。人人有工作、對未來有願景,大家才真正敢消費,而經濟情況才能好轉。在不景氣的時刻,失業問題會非常嚴重,所有的政策、措施都應該配合刺激就業,才能度過景氣寒冬。就業的問題不只和經濟發展有關,還牽涉到心理、社會、自殺率等問題,因此,沒有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的政策,就不是好的政策。

前勞委會顧問、台灣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劉進興指出,民進黨在執政初期,正好碰上九二一大地震後的經濟蕭條,而後又遭遇網路泡沫化的全球通貨緊縮,再加上接續而來的SARS危機,類似馬政府目前所面臨國際大環境不佳的問題。當時民進黨政府就是以提升就業率,提出公共服務擴大就業工程等促進就業計畫來度過難關。

從行政院長劉兆玄所宣示的「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政策中,可以看出就業問題是放在最末位,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這種「雨露均霑」的理論,從來都沒有獲得證實,愈下面的人通常愈分不到。前金管會主委胡勝正則批評,此種紓困政策不但無法挽救失業,甚至會債留銀行,重蹈過去本土金融風暴的覆轍。

過去因經濟下台,綠營積極提供對策

蔡英文指出,財經政策必須要有主軸與方向,如果主軸是就業,就可以從就業來檢驗各項政策的有效性。政府一味強調救股市、提高GDP等表面指標,卻看不出與人民就業、生活上的關連;全力鼓勵消費,卻沒有與國內產業做連結,無法帶動經濟、提振景氣。

前經建會主委陳博志舉例,過去民進黨政府為了鼓勵就業和國內產業,大力推動農業休閒產業,如開放農村釀酒等。此外還推出公務人員國民旅遊卡制度,限定異地消費,以促進休閒產業的發展,成功的以消費帶動產業、解決農村就業問題。可惜現在馬政府不明就裡,取消了國民旅遊卡異地消費的限制,讓國民旅遊卡純粹成為一種津貼,非常可惜。

蔡英文也舉例,長期照護制度就是一個可以投入發展的產業,能夠利用台灣優勢的電子產業技術與大量低技術性勞工,提供照護的設備與人力。不但解決就業的燃眉之急,也解決了國家馬上面臨的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問題。

連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似乎也與民進黨「就業」救經濟的想法一致。歐巴馬提出的經濟復甦計畫內容,重點就在於創造25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該方案認為,讓失業的人重獲工作,才能讓美國經濟重啟動能,計畫項目包括造橋修路、改建學校、興建風力發電廠、生產太陽能板及製造省油汽車等計畫。

蔡英文表示,經濟是台灣的命脈,社會也期待朝野合作,共同度過經濟難關,但朝野合作必須是基於共同的體認,而不是盲目地附和。對照民進黨政府下台時與馬政府上任半年的成績單,她認為過去民進黨的執政成績與經驗,是可以提供馬政府很好的建議與意見。

倘若馬政府願意自我檢討、察納雅言,讓兩黨經濟專家先行對話,不必馬英九總統邀請,民進黨甚至會考慮主動邀約見面的可能性。過去因為經濟問題失去選民支持的民進黨,現在有表現更差的國民黨政府可以對照,反而可以擺出指導姿態,還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本文刊登於2008年11月27日出版的1134期《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