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聰在比特幣創世區塊裡留了50枚永遠無法花掉的比特幣
ADVERTISEMENT
為了能讓各個區塊緊密聯繫起來並形成鏈,每個區塊都會引用父區塊的雜湊函數值作為標識;除 了它,我們今天要講的創世區塊Block#0。
格林威治時間2009年1月3日下午六點十五分左右,比特幣創世區塊在荷蘭赫爾辛基的一台小型伺服器內產生,象徵著比特幣的正式誕生。 而中本聰在區塊上留下的一句話,「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泰晤士報當天的頭版標題:財政大臣正站在第二輪救助銀行業的邊緣。)」, 至今依然被當作尋找中本聰的線索遭人反覆提起和揣摩。
似乎是要留作紀念,中本聰還在創世區塊留下了永遠無法花掉的50枚比特幣。就如文章開頭所說,創世區塊沒有指向前一個區塊的雜湊函數值,它以寫死的方式強行產生,沒有納入交易資料庫;所以之後比特幣鏈上的所有交易都無法引用到這個區塊。簡單來說,就是創世地址裡面的50 BTC區塊獎勵轉不出去。
這或許是該地址從未發起交易的原因之一。不過創世地址餘額可不止50 BTC,直至今日仍舊有不少愛好者不斷往裡面轉入極少量的比特幣,可能是想借此來表達對中本聰的敬意,也有可能是讓中本聰想要自證身份的時候有餘額能夠轉出。
而更有趣的是,如果我們將視野放寬,還能在 Block#O和Block#1之間發現有意思的事情。創世區塊是中本聰寫死產生的,而Block#1才是真正透過挖礦產生的首個區塊,不過從時間戳來算,中本聰挖出Block#1的時間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十分鐘,而是六天。從1月3日到1月9日,中本聰挖出Block#1用了整整六天的時間,湊巧的是, 上帝創世紀,也花了六天時間來創造世間萬物。
比特幣「環境殺手論」劇增!中本聰早想到:「不用 BTC,才是純粹的浪費」
對一些人來說,比特幣預示嶄新的未來金融體系;但也有很多人視為環境災害。比特幣愛好者或許會對抨擊方不屑一顧,可若要讓比特幣大規模普及,勢必得逐一排除反對者的質疑。
比特幣今年迎來睽違已久的牛市,眾人對其增加的「碳足跡」也倍感擔憂。一度對比特幣立場轉為中立的微軟聯合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2 月受訪時就又表示不支持比特幣,主因便在挖礦產生大量碳足跡。
理論來說,比特幣是完全數位化的類貨幣,乍聽之下似乎是有史以來最環保的貨幣。畢竟與紙幣不同,比特幣不需靠砍伐樹木生成,且供應量有限,不會有增發情況發生。
但是,主流媒體對比特幣是否消耗巨大能源的擔憂卻與日俱增。
《衛報》2 月便以《為何比特幣對地球有害》為標題做影片報導;路透社則抨擊特斯拉(Tesla)一方面提倡潔淨能源,另一手又向「能源密集」的比特幣投入 15 億美元;《華盛頓郵報》也指出,以比特幣購買特斯拉車對環境有負面影響。
比特幣可能永遠要消耗大量能源
無論以哪種指標比較,比特幣都確實消耗大量電力。原因就在比特幣採用名為 PoW 的共識機制,讓礦工以競爭方式解決密碼學問題,凡搶得首位,即能領取該區塊的獎勵。
為了保持競爭力,礦工硬體設備也被迫加入軍備競賽;使用更強大的計算機,消耗的能源自然也會增加。加拿大比特幣挖礦公司 Bitfarms 高層就承認,只要依然使用比特幣,就可能永遠要耗費大量能源。
BBC 報導,劍橋大學最近分析報告結果指出,比特幣一年消耗的能源總量,比阿根廷、荷蘭等國家還多,約每年 121.36 太瓦時(TWh)。假如把比特幣視為一國,耗電量將躋身世界前 30 大。
不過進入網路時代後,無論寄電子郵件、使用社群媒體、銀行網路業務,都在增加人類碳排放。在這環境下,比特幣難道真是碳排放的主要貢獻者?認為惡化環境的責任都在它是否誇大?
中本聰早想到了
外界對比特幣的批評,也讓一則比特幣創造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2010 年在比特幣論壇 BitcoinTalk 發表的言論被翻出來。之後中本聰便從人們視野消失,至今仍沒有人知道「他」,或「他們」的真實身分。
中本聰寫道:
比特幣讓交易成為可能,效益要遠高於電力成本。因此,沒有比特幣才是純粹的浪費。
比特幣誕生以前,數位貨幣的概念早已出現,也曾付諸實踐,但從沒取得如比特幣的巨大成功。中本聰認為,比特幣「必須」涉及可證明的能源消耗,否則沒有其他方法能以去中心化方式,向全世界公平分配數位單元價值。
中本聰以黃金為例解釋:
(比特幣挖礦)與黃金和開採金礦的情況相同。挖出黃金的邊境成本往往會趨近黃金價格。開採金礦也是資源浪費,但這浪費的後果遠遠低於將黃金當作交換媒介的效益。
和比特幣類似,開採金礦也是能源密集型產業,並有大量資本支出。此外,採礦業是完全自由的市場,礦工往往被剝削,使真正從事辛苦工作的人賺到的反而是最低的薪水。
除此之外,中本聰也已預見未來將有無數開發者在比特幣區塊鏈上建立 Layer2 第二層解決方案,不傷害比特幣交易透明度的前提下,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交易速度等。Liquid、Lightning Network 等 Layer2 研究也行之有年。
此外,礦工能源消耗採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持續上升。根據劍橋大學替代金融中心(CCAF)去年 9 月發表的《全球加密貨幣指標研究》,高達 76% 礦工使用的電力包含可再生能源,甚至有 39% 礦工「只」使用可再生能源。
不過,可預見的未來,對比特幣造成環境危害的指控想必仍會持續出現。
(本文由 動區動趨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
PayPal、Visa 擴大接受虛擬幣,比特幣再攻 6 萬美元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 MoneyDJ理財網,INSIDE 經授權轉載。
比特幣在電子支付商擴大接受虛擬貨幣的帶動下,最近再次逼近 6 萬美元整數關卡。
CoinDesk 報價顯示,截至台北時間 31 日上午 10 時 20 分為止,比特幣報 58,877.87 美元、較 24 小時前上漲 2.86%。比特幣甫於 3 月 14 日寫下 61,556.59 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
MarketWatch、The Verge、Forbes 等外電報導,第三方數位支付平台 PayPal Holdings Inc. 30日宣布,即日起美國客戶透過「Checkout with Crypto」(看看虛幣)這個功能,即可將比特幣、以太幣、萊特幣或比特幣現金即時兌換為美元(不會額外加收手續費),完成整個交易程序。若商家不接受美元,PayPal 會再將美元兌換為當地貨幣,以 PayPal 設定的轉換比率為標準。
PayPal 表示,若用戶有「足夠的虛幣餘額能夠進行支付」,則上述功能會自動顯示在 PayPal 電子錢包,用戶可以檢視手上各種虛幣的餘額多寡。
PayPal 甫於去(2020)年10月21日發布新聞稿推出全新服務,讓客戶能從 PayPal 帳戶買進、持有、賣出虛擬貨幣,並計畫大幅擴大虛幣用途,PayPal 支援的全球 2600 萬個商家將接受虛幣付款。PayPal 為增加消費者對虛幣的了解及接受度,決定推出買進、持有並賣出特定虛幣的功能,涵蓋的虛幣分別有比特幣、以太幣、比特幣現金和萊特幣,客戶可直接在 PayPal 數位錢包進行交易。
另外,Visa Inc. 29 日則宣布一項試營運計畫,允許虛幣平台透過其發行的 Visa 卡,直接以跟美元掛鉤的數位穩定幣「USD Coin」(USDC)結帳,不需將之兌換成法定貨幣。Visa 並表示,已跟全球虛幣錢包夥伴 Crypto.com 透過以太幣區塊鏈,完成了第一筆以 USDC 結算的支付行動。
穩定幣是跟黃金、美元、歐元等資產掛勾的虛擬貨幣,通常兌換比例為 1:1,被視為比特幣等高度波動資產跟傳統資產之間的橋樑。
根據美國聯邦貨幣監理辦公室(the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Cryptocurrency, OCC)1 月提出的解釋,美國金融機構可以使用穩定幣完成支付行動,也能參與區塊鏈、扮演節點(node)。
CNBC 報導,所謂的節點,是指比特幣網路上用來確認交易的電腦,可避免同一枚比特幣出現「雙重支付」(double spend,又稱雙花攻擊)的現象。
與此同時,未上市加拿大區塊鏈新創科技商 Dapper Labs Inc. 30 日宣布,最新一輪募資額達到 3.05 億美元,投資者包括 NBA 傳奇球員麥可喬登(Michael Jordan)、杜蘭特(Kevin Durant)等知名運動員,以及 Stefon Diggs、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Shawn Mendes 及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等名人。MarketWatch 引述未具名消息指出,這筆募資案使得 Dapper 估值來到 26 億美元。這凸顯人們對非同質化代幣 NFT (nonfungible tokens)的濃厚興趣。
責任編輯:蜜雅
核稿編輯:Ann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