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環境殺手論」劇增!中本聰早想到:「不用 BTC,才是純粹的浪費」

]

對一些人來說,比特幣預示嶄新的未來金融體系;但也有很多人視為環境災害。比特幣愛好者或許會對抨擊方不屑一顧,可若要讓比特幣大規模普及,勢必得逐一排除反對者的質疑。

比特幣今年迎來睽違已久的牛市,眾人對其增加的「碳足跡」也倍感擔憂。一度對比特幣立場轉為中立的微軟聯合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2 月受訪時就又表示不支持比特幣,主因便在挖礦產生大量碳足跡。

理論來說,比特幣是完全數位化的類貨幣,乍聽之下似乎是有史以來最環保的貨幣。畢竟與紙幣不同,比特幣不需靠砍伐樹木生成,且供應量有限,不會有增發情況發生。

但是,主流媒體對比特幣是否消耗巨大能源的擔憂卻與日俱增。

《衛報》2 月便以《為何比特幣對地球有害》為標題做影片報導;路透社則抨擊特斯拉(Tesla)一方面提倡潔淨能源,另一手又向「能源密集」的比特幣投入 15 億美元;《華盛頓郵報》也指出,以比特幣購買特斯拉車對環境有負面影響。

比特幣可能永遠要消耗大量能源

無論以哪種指標比較,比特幣都確實消耗大量電力。原因就在比特幣採用名為 PoW 的共識機制,讓礦工以競爭方式解決密碼學問題,凡搶得首位,即能領取該區塊的獎勵。

為了保持競爭力,礦工硬體設備也被迫加入軍備競賽;使用更強大的計算機,消耗的能源自然也會增加。加拿大比特幣挖礦公司 Bitfarms 高層就承認,只要依然使用比特幣,就可能永遠要耗費大量能源。

BBC 報導,劍橋大學最近分析報告結果指出,比特幣一年消耗的能源總量,比阿根廷、荷蘭等國家還多,約每年 121.36 太瓦時(TWh)。假如把比特幣視為一國,耗電量將躋身世界前 30 大。

不過進入網路時代後,無論寄電子郵件、使用社群媒體、銀行網路業務,都在增加人類碳排放。在這環境下,比特幣難道真是碳排放的主要貢獻者?認為惡化環境的責任都在它是否誇大?

中本聰早想到了

外界對比特幣的批評,也讓一則比特幣創造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2010 年在比特幣論壇 BitcoinTalk 發表的言論被翻出來。之後中本聰便從人們視野消失,至今仍沒有人知道「他」,或「他們」的真實身分。

中本聰寫道:

比特幣讓交易成為可能,效益要遠高於電力成本。因此,沒有比特幣才是純粹的浪費。

比特幣誕生以前,數位貨幣的概念早已出現,也曾付諸實踐,但從沒取得如比特幣的巨大成功。中本聰認為,比特幣「必須」涉及可證明的能源消耗,否則沒有其他方法能以去中心化方式,向全世界公平分配數位單元價值。

中本聰以黃金為例解釋:

(比特幣挖礦)與黃金和開採金礦的情況相同。挖出黃金的邊境成本往往會趨近黃金價格。開採金礦也是資源浪費,但這浪費的後果遠遠低於將黃金當作交換媒介的效益。

和比特幣類似,開採金礦也是能源密集型產業,並有大量資本支出。此外,採礦業是完全自由的市場,礦工往往被剝削,使真正從事辛苦工作的人賺到的反而是最低的薪水。

除此之外,中本聰也已預見未來將有無數開發者在比特幣區塊鏈上建立 Layer2 第二層解決方案,不傷害比特幣交易透明度的前提下,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交易速度等。Liquid、Lightning Network 等 Layer2 研究也行之有年。

此外,礦工能源消耗採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持續上升。根據劍橋大學替代金融中心(CCAF)去年 9 月發表的《全球加密貨幣指標研究》,高達 76% 礦工使用的電力包含可再生能源,甚至有 39% 礦工「只」使用可再生能源。

不過,可預見的未來,對比特幣造成環境危害的指控想必仍會持續出現。

(本文由 動區動趨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

獲利了結潮 比特幣恐是下一張骨牌 分析師﹔可能跌破5萬美元

]

比特幣價格週四已承壓,但技術分析師認為,倘若股價持續下跌,近期內此一全球最大加密貨幣可能會承受更沉重的下跌痛苦。

比特幣週四在 CoinDesk 上交易價格約 51764.34 美元,但回推一日內曾跌至 50458.10 美元,且一直在 2 週內最低點附近交易。

FactSet 數據顯示,本週迄今比特幣已經跌逾 11% 。

分析師擔心,由於本週迄今許多投機性資產一直處於穩定的拋售壓力,所以比特幣也承受壓力。大眾通常認為比特幣與股市和其他資產的走勢不相干,但近來比特幣走勢卻與原油期貨、股市的拋售同步,隨著美元上漲,所謂的風險資產也隨之下降。

因此,ThinkMarkets 的市場分析師 Fawad Razaqzada 週四報告警告,投資者要提防比特幣承受更大的壓力,比特幣可能因該壓力而跌破 5 萬美元。

他寫道:「從最近發生的事件來看,交易者似乎很樂意趁漲脫手而非逢低買進,所以如果之後看到市場再次出現疲軟,不必意外。」

「果真如此,這對比特幣來說會是另一個壞消息。過去一年間,比特幣一直與風險資產維持正相關,倘若這連動關係穩固,那麼比特幣可能就會隨著風險資產下跌而走低。」

他補充說:「即使眼下股票和其他風險資產沒有出現適當的拋售,比特幣交易者也要謹慎行事,因為近幾日有越來越多跡象顯示,金融市場對風險資產的興趣正逐漸消退。」

華爾街跟風比特幣!富達向 SEC 申請成立比特幣 ETF

]

比特幣投資熱潮不減,金融機構紛紛因應需求,希望從中挖掘商機。外電消息指出,投信公司富達(Fidelity)24 日已遞交文件,申請成立比特幣 ETF,成為比特幣吸引越來越多主流金融機構的最新例證。

路透社、《華爾街日報》等外媒報導,富達 24 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 S-1 表格,計劃發行比特幣 ETF「Wise Origin Bitcoin Trust」,仍需等 SEC 點頭核准,才能正式掛牌上市。

資料顯示,該檔 ETF 透過富達編製的「富達比特幣指數」(Fidelity Bitcoin Index)追蹤比特幣走勢,依據 Coinbase、Bitstamp 等主要加密貨幣交易所的報價衡量價格。

去年 12 月前,比特幣價格從未高於 20,000 美元。但在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今年 2 月宣佈砸 15 億美元投資比特幣後,2 月 16 日,比特幣價格一舉突破 50,000 美元,並在 3 月飆升至近 62,000 美元歷史新高。

目前加拿大官方已核准兩檔比特幣 ETF,在多倫多證券交易所掛牌的「Purpose Bitcoin ETF」1 月正式啟動交易,為全球首檔比特幣 ETF。

過去幾年來,至少有 6 家公司試圖獲得 SEC 允許,在美國市場推出比特幣 ETF,但都遭駁回,理由是價格波動劇烈、人為操縱及流動性過低等風險。但報導指出,隨著拜登政府提名區塊鏈專家 Gary Gensler 擔任 SEC 新主席,SEC 很可能大幅改變對加密貨幣的看法,使美國誕生首檔比特幣 ETF 的機率增加許多。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