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上下起伏大,風險高。(Pexels.com)
2009年,加密貨幣比特幣 (bitcoin)正式進入市場。經過12年發展,比特幣現在已成為世界知名的數位貨幣。截至2021年1月1日,一個比特幣價值高達3.4萬美元。根據目前已經挖掘出的1850萬個比特幣計算,比特幣總市值高達6500億美元。
加州薪聚公司(WageCan)共同創辦人胡晉豪說,由於比特幣的上下起伏比較大,大部分人無法承受下跌時的心理壓力。他建議:「如果要投資 比特幣,只能拿出不影響生活的閒置資金,定期定額地投資。」買了比特幣後至少要持有兩、三年,就像投資黃金一樣。「只有急等著用錢的時候,才應該出售。」比特幣的價值與美元的價值呈反比。「美元貶值,比特幣就會升值。」他認為,比特幣可以作為資產儲存起來。
投資前,要了解比特幣的風險。(Pexels.com)
機構入場 導致價格上漲
胡晉豪說,2020年1月1日,一個比特幣上漲到3萬多美元,引起人們的關注。他說,這主要是一些上市公司開始買進比特幣。例如,潛在買家中包括生產電動汽車的特斯拉(Tesla),導致比特幣瘋漲。客觀上講,比特幣上漲的原因是本身的稀缺性造成「供不應求」。
一些上市公司和私人公司已經持有比特幣。根據比特幣儲備的網站(bitcointreasuries.org)上的統計,共有15家上市公司持有比特幣。其中微策公司(Micro Strategy)是目前持有比特幣最多的上市公司;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有九家,其中灰度比特幣信託(Grayscale Bitcoin Trust)是目前最大的比特幣基金。此外,還有四家私人公司持有比特幣,其中最大的是特佐斯基金會(Tezos Foundation)。
胡晉豪說,他們公司於2014年開始設立比特幣交易平台,為客戶提供比特幣的交易。「我從2014年進入比特幣行業,見證了市場劇烈的上下浮動。」例如,比特幣從一個比特幣價值100元,猛漲到1300元,但後來又下跌至60元。「比特幣上漲在十倍以上,下跌也在10倍或20倍以上。」
他說,沒有人能夠把握比特幣這種上下起伏的節奏,能夠一次賺上十倍,也沒有人一次虧損十倍以上。他表示,許多人看到比特幣上漲一、兩倍,覺得自己已經賺得很多了,趕緊賣掉。也一些人看到比特幣跌了一、兩倍,以為市場要垮了,也是趕快出手。
他說,許多人投資比特幣,的確有人賺錢,但是更多人賠錢。許多人按照股票投資方式投資比特幣。「如果按照股票那樣操作,肯定要賠的。」他舉例說,2021年1月1日,比特幣的單價是3萬4000元。到了1月2日,比特幣的價格回落到3萬元。才一天,4000元沒有了。「價格起伏如此大,很多人受不了。」
基礎是數學 算法有根據
胡晉豪說,比特幣的基礎是數學,也就是算法。它是通過算法創造出來的,有數學原理支撐。研究發現,比特幣是通過數學方式解決現在流通貨幣的問題。目前,美元是美國的法定貨幣,但是聯邦政府根據自己的需要,任意增加發行量,導致美元貶值;而比特幣的發行量固定,不會貶值。
他說,黃金因為稀缺,價格比較穩定,但是也存在不確定性。如果某地發現一個大型金礦,黃金的價格就會下跌。但是,比特幣不會,因為發行量有一個最大值。全世界的比特幣總共只有2100萬個,但是現在只挖出來1850萬個。由於礦工挖掘慢,因此比特幣增量也很小。比特幣的交易單位很小,小到小數點後面八位數字,即百萬分之一。他說,比特幣最初的價格只有幾分錢。當時比特幣沒有交易所,都是在私下交易。2012年,加州舊金山成立美國的交易所。
比特幣沒有發行公司。「發明比特幣的論文當年也是化名發表的,至今不知道論文作者是誰。」這說明,發明者並沒有依靠比特幣賺錢。他說,許多人對比特幣的數學原理進行驗證,發現其數學基礎極其牢固。
維基百科介紹,比特幣的發明者使用了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這個名稱,但發明者的身分至今無人知曉。發明者開發了比特幣,撰寫了比特幣白皮書,並創建和部署了比特幣的原始參考實施。作為實施的一部分,中本聰還設計了第一個區塊鏈數據庫。
他說,比特幣的一個特徵是它很像黃金,可以購買商品,但是接受比特幣的場所很少,僅個別的餐館和超市接受。因此,人們不要把它想像成一個像傳統貨幣一樣的支付工具。比特幣是具有儲備價值的數位貨幣,並非實物貨幣。「有人發行比特幣的實物,實際上那上面就是類似密碼的私鑰。」
比特幣在許多國家仍然不是合法的貨幣。(Pexels.com)
亞洲公司 出現許多詐騙
胡晉豪表示,他們公司的客戶主要是亞洲、歐洲和中南美的客戶。公司給客戶提供兩項服務:一、數位貨幣支付卡片,便於客戶交易;二、數位貨幣資產管理與支付數位貨幣工資。「我們也與其他機構合作,在投資基金中布局數位貨幣。」
比特幣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一種資產。他說,比特幣日益普及,且具有避險功能,已經列入世界資產的前十名,超過股神巴菲特管理的資產。「現在看來,比特幣已經被當作資產,或將取代黃金的地位。」
他說,看到比特幣的成功,許多公司學習比特幣這個模式,也發行自己的數位貨幣。他說,亞洲的數位貨幣市場包括中國、日本、南韓、東南亞等。比特幣出現後,亞洲地區出現了許多數位貨幣,魚龍混雜。
於是,有人藉此進行詐騙和傳銷,導致許多數位貨幣投資者損失慘重。「這主要是當地政府監管不嚴,讓詐騙者有機可乘。」他說,與比特幣不同,這些發行的數位貨幣大部分都是由個別公司發行控制,發行者比較容易「操控市場」。
比特幣就是工程師設計的加密解密程序。(Pexels.com)
小量起步 不要大量投入
新澤西州理財顧問范琦勇說,1月初,比特幣的價格已經高達4萬多元。如果要買一個比特幣,就要好幾萬元,風險太大。而且,比特幣的價格起伏大,風險高。因此,剛進場不要購買一個比特幣,可以先從幾千元開始。
投資比特幣之前一定要有思想準備,比特幣的價格會大起大落。他曾經坐過這樣的「過山車」。例如,在2017年,比特幣的價格從1.9萬元下跌到3000元,幅度非常大。他說,有的人已經退休,把存款拿出來炒作比特幣,希望「賭一把」。一旦大跌,這些人的生活就會成為問題。他說,有的人雖然很有錢,但是心理素質不行。「我有個客戶,有幾百萬元資產,但是股票跌一點就受不了。」他說,這樣的人不要投資比特幣。
他說,富貴險中求。如果有些閒錢,覺得有沒有這些錢無所謂,可以投資一下。投資1萬元,可能只剩1000元,也可能增加到10萬元。他說,也許有一天,比特幣會像黃金一樣,獲得合法性,成為儲備貨幣。他透露,他的投資種類很多,「只拿5%的資金投資比特幣」。他說,這點資金投資比特幣,只是玩玩,輸贏無所謂。
私募基金天煜資本總裁孫琰說,比特幣有可能代替美元。如果現在持有,將來肯定賺錢。他對投資比特幣的建議是,如果不了解比特幣,不要碰它;如果了解了,等到比特幣回調時買入。由於比特幣有風險,只能拿1%的資產投入,作為資產配置。如果買了比特幣,要做長期打算。
在眾多加密貨幣中,比特幣的信譽最高。(Pexles.com)
他說,比特幣不是一般的投資產品。它是基於信念的數位貨幣。懂的人能夠理解,並願意與其他人分享。但是,也有懷疑者,對投資比特幣有顧慮,不敢投資。他說,說到底,比特幣就是一個故事,風險較大。因此,投資比特幣要特別謹慎。
投資者李立說,人們只能用閒錢投資加密貨幣,不能用margin,因為槓桿風險太大。如果需要用錢了,才去賣。價格漲了不要激動,價格跌了不要慌張。「不要擔心升跌,心理要穩定。」他說,比特幣一天24小時都在交易,但是他還是正常作息。
生產成本 主要是挖礦費
紐約匯盛控股集團(Horizon Holding Group)首席經濟學者和紐約大學兼職教授陳凱豐說,比特幣是數位支付方式,但也有「生產成本」。由於比特幣的去中心化設計,全球大量的交易需要有人把交易紀錄不斷登記到區塊鏈上。作為這個計算服務的補償,「礦工」的計算工作的報酬是比特幣。隨著比特幣的交易量不斷增加,計算量不斷上升,因此獲得比特幣需要投入的工作量也在隨之上升。
他說,由於電價的不同,在紐約挖比特幣的成本是6151元,而去德州挖比特幣的成本可以降低到3681元。全美最低的比特幣挖礦州是路易斯安納州,只有3224元一個。除了電力成本外,挖礦還有人工、硬件等等的成本。一般來說,用於比特幣挖礦的計算硬件的消耗極大,使用壽命大約是六個月,因此,「挖掘」比特幣的硬件資本投入對其他行業來說相對較高。
例如,有研究報告指出,比特幣硬件成本大約530元一個。全美挖礦的電力成本中值5100元,加上硬件、運營,可以初步估計比特幣「生產成本」是大約6000元。
他說,2017年10月在紐約哈佛大學俱樂部裡,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對於比特幣的生產情況做了一個演示。他的假設是比特幣的價格經常暴漲暴跌,但是比特幣的供應量非常理性:比特幣每次價格大幅度超過成本的時候,供應量就會上升。雖然比特幣是虛擬貨幣 ,但是比特幣的供求完全符合傳統經濟學的規律。高利潤刺激生產,產量上升後導致價格下降,然後利潤下降,最後抑制供應量。
比特幣的底價就是挖礦成本。(Pexels.com)
金融創新 面臨嚴峻考驗
陳凱豐說,根據目前的不完全統計,已有大約1600種加密貨幣在各種市場上交易。他說,現在加密貨幣很多,但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比特幣。人們對它的接受度和它的信譽度都很高。比特幣的交易現在遍及全球,而且地位已經建立起來,很難撼動。
比特幣有幾個特點是其他加密貨幣沒有的。它資訊全部上網,交易無法造假。而且,它的發行量有上限,超過不了上限。有人利用它逃稅、洗錢,「好事壞事都能用得上它」。他說,金融市場最為受關注的金融工具莫過是各種加密貨幣。這些加密貨幣不光是漲幅動輒幾十倍、上百倍,而且伴隨著大量的金融創新。同時,隨著比特幣的不斷發展,對於比特幣的爭議也不絕於耳。
他說,投資大老巴菲特和孟格對於比特幣都發表了看法。巴菲特對比特幣的論述是,金融工具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持有這個金融產品自身可以產生收益的;一類是預期這個金融產品需要賣給下家才可以獲得收益的,比特幣屬於後一種。而巴菲特本人只投資於第一類資產。
第一類資產包括支付股利的股票;利率為正的債券,如大多數國家的國債與公司債;租金收益超過持有成本的房地產;定期分紅的合夥企業股分;可轉換債券;貨幣市場基金。
比特幣屬於第二類資產。金融市場許多投資對象都是屬於巴菲特說的第二類資產,包括黃金、利率為零或者負的德國債券、日本債券、瑞士債券等等、租金收益低於持有成本的房地產、期貨、期權、掉期等其他衍生品、香港股市的「仙股」(粵語cents),比特幣以及其他各種加密貨幣。
但是,孟格不看好比特幣。他曾經說:「我認為投資比特幣是個愚蠢的主意,這簡直是瘋狂的泡沫,毫無建設性的想法,把人們引誘到了一夜暴富的虛幻當中。有很多東西並不會自動為你工作,找出它們,然後避免與它們產生任何接觸,比特幣就是其中一樣你應該避開的東西。」
他認為,這種看法太狹隘。實際上,大量的第二類資產實際上幫助持有人獲得了大量的收益。比如黃金,持有黃金本身沒有任何收益,但是大量機構和高淨值投資人持有黃金,並獲得長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