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Bitcoin先要有800萬?港研規管加密幣 散戶寧冒險提現金買Coins︱蘋聞追Click | 蘋果日報
比特幣(Bitcoin)近月價格急升,吸引大量散戶趕順風車入市,但本地卻接連發生多宗涉買賣幣的現金劫案,最多達380萬元。原來香港金融機構仍視之為洗黑錢工具,匯款買幣隨時會凍結戶口,投資者無奈要提大量現金與賣家交收,平添被劫風險。政府去年就《防止洗黑錢條例》修例作公眾諮詢,終於計劃規管加密貨幣,卻為持牌交易所設800萬元入場門檻,變相趕絕散戶,若仍要投資就繼續冒險「被搶錢」。
有本地交易所贊成監管,但希望正式立法時可放寬門檻。有律師指多數散戶均使用海外平台買賣,新例無約束力或變「無牙老虎」。經濟學者則稱過多限制只會趕走資金及人才,便宜區內競爭對手。
電動車公司Tesla 2月初以15億美元(約116億港元)買入比特幣,成為公司投資項目之一,刺激比特幣價格升近一倍,一度衝破6.1萬美元創歷史高位。幣價急升自然吸引大量散戶入市,但本港三個月內已發生三宗加密幣劫案,全部都是因為手持大量現金作面對面買賣加密幣,交易期間被當面搶走款項,最多涉款達380萬元。到底為甚麼一個經網絡作交易的虛擬資產,需要以現金做交收呢?
銀行嚴查資金來源 散戶現兜兜買幣
現時投資者想要買加密幣,一般都會先將法定貨幣如港元,兌換成幣價相對穩定、聲稱與美元掛鈎的穩定幣,例如是發行量最大的USDT,再在交易所平台上,用USDT買入各種加密幣。以上的步驟,理論上可以透過匯款方式完成。不過,香港目前仍然視加密貨幣為洗黑錢的工具之一,金融機構如銀行對涉及加密貨幣的轉賬審核特別嚴格,甚至會凍結戶口。
2015年開始買幣、持有3粒比特幣的散戶投資者「比特幣消防員」(化名)表示,幾乎每一個曾以轉賬匯款的炒家,即使備註上已避免有關聯的字眼,都試過被追問資金來源,「唔一定要好多錢,銀行打嚟會問,『無啦啦四五千蚊(轉賬),(你)同一個人無瓜無葛做咩事咁樣』,通常我哋都會話:『食飯攞咗去使,還返錢畀人。』」,指一般數十萬元的轉賬仍然可以用這些藉口蒙混過關,「但聽過有去到7位數嘅,就真係俾人凍結咗個戶口,甚至話商罪科開埋file。」
匯款方法「此路不通」,投資者於是被迫以現金作交易,無論在Telegram群組或二手交易平台Carousell上,都有人聲稱可以提供兌換服務。記者接觸到其中一名做買賣幣的「艇仔」阿玖(化名),他透露主要是向大莊家以較便宜價格買幣,「佢哋點攞到幣我就唔知啦」,再藉差價轉售圖利,「一次只係賺你一千幾百蚊」,以每宗十多萬元的客人最多,過百萬元已是少見大客,一般會約到雙方都覺得安全的地方做交易。他認為劫案頻生,可能是有歹徒看中投資者貪小便宜心態設局,「幫襯得嘅都係希望場外交易可以攞到更加好價錢,有時就係咁而因小失大。」
散戶投資者、空姐Oney因疫情工作量大減,去年11月起參與加密貨幣市場希望擴闊收入來源,亦曾經以現金買幣,「自己真係拎一箱現金,去嗰個(找換)平台度兌換,你見到最近新聞好多人都話俾人搶咗、夾走咗,真係一個風險嚟。」但風險大回報亦大,她在每粒比特幣僅值1.6萬美元時花5位數字入市,認為大企業都買有潛力,4個月來已賺取6位數字,「巴菲特講:『別人恐懼我貪婪』,你越驚越唔敢買,咁我唔驚,就係咁。」
擬發牌管交易所 入場需800萬元
雖然買賣已障礙重重,但政府似乎認為仍然未夠。為進一步規管加密貨幣,財庫局去年11月至今年1月就修訂《防止洗黑錢條例》作公眾諮詢,文件建議向本地提供客戶落盤、買賣及保管虛擬資產的交易所平台發牌監管,並加入「專業投資者」的門檻限制,只有持800萬元或以上投資組合人士方可在這些認可平台進行交易。
而據現行香港法例,經營涉及資產擁有權或經濟權利的「證券型代幣」的平台,可參與自願發牌制度,申請1號和7號證監會牌照;至於其他非證券型加密貨幣則等同一般商品,從事相關交易人士毋須領取任何牌照。
若政府根據建議立法,等同趕絕800萬元或以下流動資產的散戶投資者參與加密貨幣交易。但散戶Oney相信大部份人都如自己一般,習慣使用海外平台交易,因為規模及交投量較大,「就算你話日後啲App要落架,係會冇咁方便嘅,但都仲可以用網頁版,你阻唔到,反而係一個利好消息,(證明)Bitcoin係有呢個市場。」
散戶「比特幣消防員」亦指出,現時要設立離岸戶口不是難事,政府的建議變相會使他們更不想將虛擬資產轉回香港,認為就算日後將加密幣直接定為非法亦無所謂,「你咪禁囉,反正都唔一定要現金,而家有啲Bitcoin卡你入錢入個Debit卡度,你直接碌嘅。」
業界歡迎規管惟冀放寬門檻
真正受到影響的,或者是本地交易所經營者。HKD.com去年9月設立網上加密貨幣交易平台,並在今年1月於油麻地開設三層地舖連辦公室的交易中心,前後耗資過千萬元,主攻細額散戶市場。創辦人楊凱文表示,平台短短半年已有近1萬個登記用戶,每宗交易金額由500元至數十萬元不等,換言之即是政府計劃拒諸門外的一群人,「相信800萬對於初初接觸嘅人士都係比較大嘅數字,亦都會有一個較高嘅風險。」
楊稱自己及一些業界同儕都認為,政府宜放寬投資門檻,「我係有信念會係放寬畀非專業投資者都可以入市」,但未有正面回應一旦維持原判有何打算,強調支持發牌,指自己公司為求令客戶更有信心,雖無規定但亦已領取信託牌照,並有專人負責合規工作。
但亦有業界人士向記者表示,若政府堅持專業投資者門檻,部份本地交易所將難以生存,或考慮在立法後即結束本地業務。
至於全部採用現金交易、理論上更易洗黑錢的場外交易(OTC)活動及加密貨幣櫃員機等可供兌換加密貨幣的途徑,政府諮詢文件中只寫到會作定期檢視,未有建議一併納入規管,亦因此吸引不少人趁機入場,甚至擴張。
經常撰寫加密幣專欄文章的IT人李思聰,年初與友人合資創立「CoinUnited.io」做場外交易,目前已在全港設置20多部加密幣ATM機,未來計劃增設至100部,亦會在銅鑼灣鬧市開地舖。他形容幣圈市場需要更多人「做大個餅」,目前雖無太多限制,但大額交易仍會做身份認證程序保障交易雙方,日後亦會積極考慮領牌,「總之我哋要喺香港做正當生意,就一定要去fulfill個要求。」
投資加密幣起家的Lotus,去年成立換幣公司「Coingaroo」,主攻穩定幣如USDT的現金兌換服務,甚至可以提供專車接送,讓客人點對點直達辦公室減少遇劫風險,近期營業額每月都有20%增長,將會在旺角開設地舖。他坦承自己的生意是「走緊一個灰色地帶」,「但係如果日後你話政府,真係會頒發一個場外交易、要攞牌嘅問題,我哋絕對會爭取。」
律師憂新例成「無牙老虎」
曾處理本港首宗加密貨幣訴訟、柯伍陳律師事務所顧問律師朱喬華表示,銀行對加密幣資金來源特別謹慎,更多是與文化及前線培訓有關,「你話係一個Currency,銀行就會覺得係咪想取代佢……好多虛擬貨幣係用Blockchain技術,你其實可以睇到Transaction去到邊,其實係方便防止洗黑錢多過現金。」他認同一個新產業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監管,以提供更多保障,「香港能夠作為金融中心,亦都係因為我哋嘅例係寫得比周邊地方好。」
但今次諮詢文件只規管本地交易所,朱喬華就擔心會變成「無牙老虎」,因為不少投資者都使用海外平台交易,「要法例有牙,係可以控制到你要監管啲機構。如果個平台完全唔喺香港存在嘅話,你就算喺法庭或者監管機構有Order都好,都係一個冇牙嘅Order。理唔理你個決定權係喺個平台嗰度。」又認為有需要重新界定虛擬資產中「專業投資者」定義,「佢買得加密貨幣嘅,都係唔信你傳統貨幣,如果你話計埋Bitcoin可能會有800萬。」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亦表示,如果政府是以洗黑錢角度去監管,只須要求交易所做足身份及資產認證即可,指800萬元門檻冇意思,太多規管只會令競爭對手得益,「少咗稅收係一件事,更重要係令啲公司、人才都走埋,因為呢個行業要求嘅唔止係programming,佢仲要識經濟、識財務」,籲政府如不會規管應諮詢專家,「甚至你話連專家都唔信嘅,你咪睇吓新加坡係點樣囉。」新加坡去年通過《支付服務法案》(Payment Service Act),規管所有加密貨幣交易,包括境外交易,但無訂立投資門檻,整合傳統與虛擬資產服務,吸引包括星展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申請開設虛擬交易所業務。
財庫局回覆查詢時,重申虛擬貨幣並非法定貨幣,在香港亦非認可的付款方式,又指專業投資者的規定是為免本地投資者因無牌虛擬資產交易所而蒙受損失,但未有回應是否會放寬,亦未有提交草案到立法會的時間表。
蘋果初心不變!26周年「撐蘋果Tee」預售:
你的優惠訂購(海外訂購按此)
支持蘋果深度報道,深入社區,踢爆權貴,即Like蘋果專題及調查組FB專頁!
中本聰在比特幣創世區塊裡留了50枚永遠無法花掉的比特幣
ADVERTISEMENT
為了能讓各個區塊緊密聯繫起來並形成鏈,每個區塊都會引用父區塊的雜湊函數值作為標識;除 了它,我們今天要講的創世區塊Block#0。
格林威治時間2009年1月3日下午六點十五分左右,比特幣創世區塊在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台小型伺服器內產生,象徵著比特幣的正式誕生。 而中本聰在區塊上留下的一句話,「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泰晤士報當天的頭版標題:財政大臣正站在第二輪救助銀行業的邊緣。)」, 至今依然被當作尋找中本聰的線索遭人反覆提起和揣摩。
似乎是要留作紀念,中本聰還在創世區塊留下了永遠無法花掉的50枚比特幣。就如文章開頭所說,創世區塊沒有指向前一個區塊的雜湊函數值,它以寫死的方式強行產生,沒有納入交易資料庫;所以之後比特幣鏈上的所有交易都無法引用到這個區塊。簡單來說,就是創世地址裡面的50 BTC區塊獎勵轉不出去。
這或許是該地址從未發起交易的原因之一。不過創世地址餘額可不止50 BTC,直至今日仍舊有不少愛好者不斷往裡面轉入極少量的比特幣,可能是想借此來表達對中本聰的敬意,也有可能是讓中本聰想要自證身份的時候有餘額能夠轉出。
而更有趣的是,如果我們將視野放寬,還能在 Block#O和Block#1之間發現有意思的事情。創世區塊是中本聰寫死產生的,而Block#1才是真正透過挖礦產生的首個區塊,不過從時間戳來算,中本聰挖出Block#1的時間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十分鐘,而是六天。從1月3日到1月9日,中本聰挖出Block#1用了整整六天的時間,湊巧的是, 上帝創世紀,也花了六天時間來創造世間萬物。
唔止新疆棉仲有新疆幣 中國比特幣挖掘量全球最高︱蘋聞追Click | 蘋果日報
「新疆棉」觸發中國抵制外國服裝品牌風暴,但原來在農產品以外,加密貨幣都有新疆因素。根據劍橋大學發表的比特幣電子消息指數(Cambridge Bitcoi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dex),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期間,中國佔全球「挖掘」量65%,其中新疆就佔中國產量的35.76%。
建基於區塊鏈技術上的比特幣,採用「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的原則,透過大量運算驗證將每一則交易記錄到區塊鏈,成功完成驗算者亦可以獲得獎勵,亦即是新的比特幣。整個過程被稱為「挖礦 」(mining),負責驗算者亦被叫作「礦工」(miner)。
想要提高「挖礦」效率,就需要比其他礦工更快的運算效能,亦即是所採用的「礦機」電腦需要更快的硬件如頂級顯示卡(GPU),並且全天候7/24運作,相應消耗的電力亦以幾何級數增加。據劍橋大學估算,全球比特幣一年用電量約為139TWh,足夠全港家庭使用十年。
而因應每種加密貨幣採用的原則不同,除了「工作量證明」外,「挖礦」亦有「持有量證明」(Proof-of-stake)、「儲存量證明」(Proof-of-space)等方法,耗電量相對較低。
美中關係專家Isaac Stone Fish早前於美國《巴倫周刊》撰文,指中國新疆煤炭供應量多,將資源留在當地發電使用較運到其他地方成本低,廉價電力吸引大量礦工進駐。文章指出,雖然未有直接證據證明開採煤炭或比特幣挖掘,與新疆集中營及強迫勞動等問題有關,但任何來自當地的商品仍有人權倫理風險。
但中國境內空氣污染問題嚴重,上月北京亦再度迎來起自內蒙古的沙塵暴,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過度開採煤礦及燃煤發電。內蒙古發改委2月25日發表《關於確保完成「十四五」能耗雙控目標任務若干保障措施》,當中提到計劃在4月底前,「全面清理關停虛擬貨幣挖礦專案」,或有機會成為中國禁止「挖礦」的第一槍。目前中國對於加密貨幣採取「限而不禁」態度,官方層面上不允許任何交易平台或金融機構涉虛擬資產的兌換、開戶或結算,但並不禁止作為一般虛擬商品的交易。
蘋果初心不變!26周年「撐蘋果Tee」預售:
你的優惠訂購(海外訂購按此)
支持蘋果深度報道,深入社區,踢爆權貴,即Like蘋果專題及調查組FB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