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週末再狂瀉 16%,一度跌破 32,000 美元
比特幣上週動盪不安,隨著中、美政府收緊對加密貨幣的監視力道,使得比特幣在上週末再度慘遭拋售,跌破 32,000 美元。
比特幣在週日一度下跌 16%,至 31,772.43 美元。截至今(24)日 8 點 16 分,比特幣在 24 小時內下跌 4.93%,來到 35,409.08 美元。
比特幣最近的拋售潮對加密貨幣來說是一大逆轉,它原本因為被主要銀行採納、加密貨幣交易商上市,而對投資人產生吸引力,但本月受到監管機構和一系列的負面新聞所打擊。
首先是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曾購買15億美元的比特幣當作公司資產,助長比特幣漲勢,但本月他宣佈禁止使用該加密貨幣購買特斯拉,同時暗示可能已經賣出比特幣的持有部位,導致加密貨幣信心不足,開始下跌。
中國 19 日對加密貨幣的開採和交易實施更嚴格的監管、美國財政部要求加密貨幣轉帳超過 1 萬美元必須向國稅局申報等政策,都加速比特幣下滑。比特幣在 19 日暴跌超過 30%,創下自 1 月下旬以來的最低價格,它原本在 4 月衝到近 65,000 美元的最高紀錄。
CIBC 分析師 Stephanie Price 在週四報告中表示,加密貨幣仍處於高度波動,一條推特或公開評論,都可能導致價格大幅波動。
摩根大通(JPMorgan)的一份報告顯示,大型機構投資者正在拋售比特幣,轉向支持黃金。這消息也引發對加密貨幣機構支持的疑問。
不過即使本週遭到拋售,比特幣從去年迄今仍有很大幅度的成長,它在過去一年中上漲 268%,而第二大加密貨幣乙太幣則成長超過 840%。
(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
Bitcoin被批評不環保Tesla拒收 以太幣將大減能源成本99.95%|香港01|數碼生活
撰文: T客邦 最後更新日期: 2021-05-23 09:00
加密貨幣發展至今最為人所詬病的問題,就是礦工們消耗了太多電力用以運算,虛擬幣甚至因此被喻為「能源殺手」,而以太坊未來即將做出的重大改革,預計將會從根本解決這項最大缺點。
加密挖礦為什麼會如此消耗電力?主要原因即出在虛擬幣的「共識機制」。現在的比特幣與以太幣,都選擇了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PoW),當成礦工們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透過消耗電力與能源方式,藉此反映出個別礦工到底在區塊鏈上做了多少事,藉此計算報酬。
根據資料,當前比特幣每筆交易必須付出的能源成本,達到了驚人的 1,135,000 Wh,至於 PoW 狀態下的以太幣,則僅有其 1/15,也就是大約 84,000 wh。只不過,這樣的數字仍相當於一個中型國家的總電力消耗,無論 BTC 或 ETH 都持續遭外界抨擊「不夠環保」。
在不久之前,以太坊宣布將在未來升級至 2.0,區塊鏈將把礦工們的共識機制,逐步從 PoW 過渡到 PoS,也就是所謂的持有量證明,藉此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在 ETH 2.0 的 Beacon 鏈啟動數個月後,以太坊基金會提出了一個值得參考的數字,為外界對比 PoW 與 PoS 之間,能源利用上的巨大差別。
以太坊基金會指出,PoS 下的以太幣每筆交易必須付出的能源成本,僅有區區 35 wh,效率比起現有 PoW ETH 高出 2000 倍,相較於比特幣更是高上 7000 倍,全網能源總消耗減少了至少 99.95%;至於 35 Wh 大約等於一般人看電視 20 分鐘,必須使用的電力總量。
雖然以太坊目前仍在使用 PoW,但這種情況預計將很快改變。ETH 1.0 與 ETH 2.0 的合併,據推測最晚會在 2022 年初正式啟動,屆時 ETH 將不會再是個耗電的加密貨幣,以太坊基金會也打算實踐更多措施,繼續降低能源消耗以達成規模經濟。
▼▼▼相關圖輯:點擊了解Bitcoin會造成什麼問題?▼▼▼
- 6 + 6 + 6
相關圖輯:加密貨幣︱有一種幣月漲3000% 現在入市真的是暴富機會嗎?▼▼▼
- 4 + 4 + 4
【本文獲「T客邦」授權轉載。】
蘋論 :Bitcoin大跌只是「小菜」一碟(盧峯) | 蘋果日報
加密貨幣如Bitcoin等「價格」崩盤,一夜間下跌兩成實在矚目,難怪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也徇眾要求在上星期五的專欄評論一番。稍有留意克魯明文章的都知道,他對加密貨幣向來有保留,認為即使不是「龐氏騙局」(Ponzi Scheme)也沒有甚麼實質經濟功能與意義,只是少數人的玩物。
脫離日常經濟 只影響持倉者
這一回的評論同樣充滿嘲諷之能事。他揶揄Bitcoin面世12年來(2009年開發)仍然跟大眾生活毫無關連,找不到任何經濟作用及獨有貢獻,差不多時間面世的新科技產物如第一代ipad、Zoom今時今日已成為數以億計地球村民日常的工作、娛樂必需品,Zoom更在今次疫情中大放異彩,協助大小企業在封城下維持基本運作。克魯明在文中重複過去一再提出的疑問:”What problem does this technology solve?”(加密貨幣究竟為社會解決甚麼難題)。
作為精研國際金融危機的學者,克魯明還說,像這種長期只是少數人投資、炒賣工具的東西實在難免令人想到是另一個「龐氏騙局」,猶如剛過身「世紀騙徒」馬多夫(Bernard Madoff)設計的穩賺不賠天仙局那樣。馬多夫成功在20年間不斷找到「投資者」接棒注資,令「騙局」始終沒被踢爆,直到2008年底資金鏈斷裂,大家才發現他從沒把資金作任何投資,只不過以新錢換舊錢維持升值及賺錢的神話。加密貨幣如Bitocin在克魯明眼中有點類似,同樣因為市場資金太多可以輕易吸納「下線」接貨,才令價格不斷上升。不過,克魯明指出,正由於Bitcoin等跟日常經濟、金融體系運作無關,即使它價格崩盤也不會引發甚麼金融動盪或不安,更不會引發甚麼危機。
克魯明對Bitcoin等加密貨幣的譏諷看在持貨投資者眼中肯定不是味兒,他們大概認為這類學者死守「老黃曆」,不懂或不願了解加密貨幣及區塊鏈技術的「奧妙」,落後於形勢才會認為加密貨幣如同「天仙局」。
Bitcoin、「狗狗幣」等的升勢(跌勢)及價格是否合理不易有共識,但加密貨幣大升大跌除了成為市場熱話外倒真的對實體經濟沒有多少影響,因為持倉的人仍是極少數,跌價不會影響金融機構、基金、銀行的穩定,大升也不會產生甚麼財富效應推高整體消費,暫時就如克魯明所言無甚重要。
真正值得憂慮的經濟訊號仍是通脹以至惡性通脹會否提早來臨,仍是美國聯儲局及各國央行會否落後於形勢(behind the curve)太遲收水令通脹一發難以收拾。事實上各地最新的物價指數特別是生產物價指數都在上升,德國4月份PPI就上升近4%,是十多年來最大升幅,美國的通脹數據同樣升溫。其他指標如金屬、原材料價格急升等同樣反映通脹正在升溫,從原本的極低(近乎零水平)升至超越央行所定下的通脹目標(2%)。
通脹回升甚或滯脹方為真危機
應該看到,全球低息、低通脹環境已持續超過20年,自科網泡沫爆破開始到金融海嘯到疫情,各國央行都放水救經濟,通脹預期或憂慮可說是煙消雲散。假若通脹真的因為發達國家快速重啟經濟而重燃,過去20年的預期將不再適用,平錢(零息錢)的年代快速過去,資金持有人開始要求更好的回報而不是「燒錢」谷增長。換言之,從銀行、金融機構到企業到個人都面對一場重大的風險與回報調整,資產價格,投資決定以至消費都會因通脹重燃而重估。首當其衝的除了Bitcoin等加密幣以外,還有一家家科技股及平台經濟股,當中可能出現急風暴雨式調整,殺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另一個憂慮是實體經濟。通脹回升有部份原因是經濟停擺太久,運輸、人手、logistics等配套跟不上復蘇步伐,以至出現資源及人手短缺,企業自然得出高價搶購及恢復生產,變相令原材料、商品、勞工價格上升,很容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再加上資金有限的中小企業在成本上升過快下可能難以支持,最終令復蘇的勢頭曇花一現,甚或像70年代末出現的滯脹那樣,跌入高失業高通脹的困局。那時候聯儲局更弦易轍已是太遲,要好幾年時間經濟才能回復平穩增長。
Bitcoin等加密貨幣的大升大跌不過是茶杯裏的風波,真正的危機還在通脹捲土重來!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