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NFT、DeFi掀浪潮!解析未來10年區塊鏈大趨勢|數位時代 BusinessNext
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自2009年問世以來,最知名的應用就是比特幣(Bitcoin)了,這款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以往只有少數技術狂熱者對此感到關注,一般大眾看比特幣,大多會聯想到投機、高風險、神祕這幾個形容詞。
2021年是關鍵轉折,加密貨幣整體市值在今年4月首度突破2兆美元,根據追蹤網站CoinMarketCap數據,5月時加密貨幣市值一度來到近2.5兆美元高點;比特幣價格4月也來到6萬美元新高。
看著不斷破紀錄的數字,人們情緒沸騰,不再只問「比特幣是什麼?」而是開始好奇「怎麼買?去哪裡開戶?」不願意錯過難得一見的好光景。
聚焦全球目光,加密貨幣小配角變大人物?
全球最大投資集團之一的花旗集團(Citi GPS),甚至在3月出版的報告《比特幣:正在主流應用爆發的邊緣(BITCOIN: At the Tipping Point)》中指出,「比特幣的中立、全球影響力,可能讓其成為國際貿易的首選貨幣。」過去被傳統金融圈視為「小配角」的加密貨幣,真的如同花旗所說,即將爆發成主流嗎?
比特幣2017年也曾歷過價格狂漲熱潮,這次會重演泡沫嗎?今年的情況,有三點較大的不同。
首先是經濟因素,大量資金湧入購買加密貨幣的狂歡派對 ,跟過去一年肆虐全球的疫情有很大關係,因為人們擔心央行應對疫情的經濟刺激措施,最終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在經濟前景不明確的情況下,透過購買加密貨幣分散風險。
其次,是大型企業開始參與。 全台最大數位資產交易所MaiCoin執行長劉世偉觀察,在全球低利、美元貶值的金融環境下,企業產生了多元配置資產的需求。包括美國上市公司微策略(MicroStrategy)、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等都開始購入比特幣,作為部分公司資產配置,一反過去 10 多年來只有散戶買賣的情況,幣價自然直直飆。
第三,是大環境的改變。 劉世偉認為,疫情讓各國相繼封城、遠距工作,許多商業行為都轉往虛擬世界,期間涉及的金錢流動也轉向數位化,加密貨幣作為一種虛擬支付方式,自然受到更多關注。
名人的鼓吹也推升了加密貨幣的熱潮。最知名的例子就是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他頻頻在Twitter發表比特幣相關言論,直接影響價格漲跌。
這股熱潮也受到政府關注,從4月下旬開始,就開始有國家對加密貨幣提出更嚴厲的管制,其中動作最大的是中國,以加密貨幣價格劇烈波動會擾亂「經濟金融正常秩序」為由,要求金融機構全面清查加密貨幣交易所。
全球最大交易所幣安(Binance)也被英國、日本等國監管機構以未獲許可為由,要求停止業務營運。至此,比特幣價格一路走跌,從高點時的6萬美元,最低滑破3萬美元。
加密貨幣價格的劇烈波動,依舊充滿高度風險,離直接用來買咖啡等日常生活的應用,還有好一段差距,但背後技術——區塊鏈在金融領域上的應用,受到了前所未有了關注,比起看幣價的大起大落,更值得好好深究。
一張jpg檔賣19.5億元!NFT熱潮大爆發
不只有「幣」,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各種金融應用,也在過去一年相繼爆發,NFT(Non-Fungible Token, 非同質化代幣)、以及DeFi(Decentralize Finance, 去中心化金融)就是兩大代表。
今年3月,一位叫做Beeple的美國數位藝術家作品《每天:最初的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在佳士得拍賣以6,930萬美元(約新台幣19.5億元)賣出,這幅作品是使用NFT的新型態數位資產方式售出,引爆全球關注。
在實體世界中,你的房子、收藏品都能以地契、商品購買證書等方式證明「所有權」。進入虛擬世界,由於數位資產易於複製和傳播,長期以來缺乏一套理想的所有權認證機制;即使有,保護效果也過於薄弱。
NFT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應運而生,透過區塊鏈公開透明、不可竄改的特性,將數位資產的所有權記錄下來,透過憑證(token)的方式交易,舉凡音樂、藝術創作、體育卡牌等,都可以有一個數位版的所有權,用來驗明正身。
就連NBA、Gucci這類知名品牌也開始將產品以NFT型式出售,讓NFT技術走入一般民眾生活中。據數據網站NonFungible統計,光是2021年第一季,NFT的交易額就高達20億美元,超越去年一整年的金額(2.5億美元)。
3兆資金都在這!DeFi為何受到人們追捧?
當加密貨幣、NFT的交易金額屢創新高,已經形成一定程度的規模,如同虛擬世界中的另一個經濟體,人們需要一套可以交易加密資產的機制,DeFi(去中心化金融)也受到關注。
其實,所有在區塊鏈上金融應用,都可以稱為DeFi,指在具有開源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功能的區塊鏈平台以太坊(Ethereum)上,開發出銀行、保險、借貸等在現實生活中的金融服務,目的是解決傳統金融體系中手續繁瑣、交易成本高等缺點。由於DeFi幾乎都能做到實體銀行的功能,因此又被稱為「幣圈華爾街」。
「賺錢」則是DeFi另一個吸引人的原因,因為少了銀行作為中間商的抽成,只要把手中持有的加密貨幣存入DeFi服務中,就可以賺取高額利息,吸引許多資金投入。不過,由於缺乏專責機構管控,一旦出現程式碼漏洞、被駭客入侵,投資的資產極有可能付之一炬。
總鎖倉量(Total Value Locked, TVL)是判斷DeFi整體規模的重要指標,把DeFi想像成一間金融機構,那麼TVL就好比這家金融機構的資產的規模,代表所有DeFi 應用的資產規模。
2021年TVL首度突破千億美元大關,換算下來,等於有將近3兆新台幣的錢,鎖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根據數據網站DefiLlama數據,目前DeFi生態系中的資金規模有1,204.4億美元。
未來世界的模樣:實體資產串連虛擬資產
隨著貨幣、財產的「數位化」,未來人們看待財產的方式,或許不再只有銀行裡有多少錢、手上有房契、地契,收藏品未必再是CD、裱框名畫等,還要看在你的數位錢包中,有多少「虛擬資產」。
擁有公開透明、不可竄改特性的區塊鏈技術,就如同虛擬世界中的土壤,所有以此技術發展的貨幣、資產憑證,都可以視為虛擬資產。
沒有國界區分的區塊鏈世界,勢必會持續受到現實世界中的「監管」。2021年4月,美國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在美國那斯達克(Nasdaq)上市;加密貨幣發行商Circle也打算以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方式在紐約上市,顯見強調「去中心化」概念的加密產業,也打算透過到「中心化」的交易市場上市,強化大眾的信任與接受度。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KPMG)在2018年發表的《全球加密資產白皮書》中,就已經預測加密資產將成為未來金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關鍵的區塊鏈技術,將重塑你我的生活、用錢、賺錢的方式,疫情的發生,正加速這股趨勢的轉動,無論是NFT、DeFi或加密貨幣,都會跟現實的金融世界相互並存,兩種體系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或許誰也不會取代誰,而是提供人們無論是投資或支付,在既有的體制外,一個全新的選擇。
在今年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Nvidia執行長黃仁勳預言,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建立一個現實以外的虛擬世界,稱為「元宇宙」(Metaverse),每個人在元宇宙裡都會有個分身與現實生活連結,我們的生活將會虛實整合。「元宇宙的經濟規模,有一天會超越實體世界,」而加密貨幣、NFT這些虛擬資產,就會在元宇宙中使用。
責任編輯:林佳葦、林美欣
「萬物代幣化時代」降臨!用 NFT 交易房地產又如何?
NFT(非同質化代幣)在 2021 年成了投資新貴,全因可以將藝術品,例如音樂、畫作、短片甚至程式碼等寫進區塊鏈,化身獨一無二、保證真跡的數碼收藏品。無論是全球知名藝術家 Beeple、村上隆,抑或音樂人陳奐仁,近月均先後發行 NFT 作品,更以高價成交。
作為一種數碼憑證(或稱智能合約),買家利用加密貨幣購入 NFT 後,即可取得它所代表資產的擁有權,而最近竟然有人以 NFT,去交易有形實體資產!
科技媒體 TechCrunch 創辦人阿靈頓(Michael Arrington),上月便成功將自己位於烏克蘭的物業,以 NFT 方式拍賣,最終來自三藩市的工程師 Devon Bernard,以 36 個以太幣(相當於 9.3 萬美元)成功購得並成為業主,相信是全球首宗以 NFT 完成的房地產交易個案。
問題是,以 NFT 方式買賣房地產,未來又會否成為趨勢?區塊鏈對房地產交易又有何實質意義呢?
NFT 較適合虛擬資產
鑽研區塊鏈及加密貨幣技術的 LikeCoin 創辦人高重建直言,以 NFT 方式進行房屋交易是噱頭多於實際用途,對此並不太感興趣,「愈牽涉到實物,NFT 的應用場景便愈薄弱。」
他解釋,要以 NFT 方式買賣房地產之類在物理世界存在的資產時,前提是要有一個「Oracle」(中文可譯作預言機)觸發智能合約,為 NFT 賦予意義,確認它能代表某項資產。
高重建更鍾情於虛擬物品 NFT,早前從經典電腦遊戲《小朋友齊打交》開發者王國鴻(小熊),購入該遊戲首個角色頭像的 NFT。「其實它代表的不過是一個 gif 檔,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取得相關檔案,再轉化成 NFT,繼而冒充小熊將之售出。我之所以放心地買,是因為我認識小熊本人,可以向對方確認,發行 NFT 的,真的是他這位遊戲原創者。」
他的理想藍圖是,NFT 作品甫一開始,便原生於區塊鏈之上,舉例攝影師拍下一張相,照片便隨即寫進區塊鏈,令其他人無法冒認及發行 NFT。這也許解䆁了,為何江湖盛傳 Instagram 和 Twitter 等社交媒體,已密鑼緊鼓推出「NFT 功能」,讓創作者在平台直接發佈及出售 NFT 收藏品。
高重建續指:「或許在轉賬等方面,透過 NFT 交易,可能會比傳統樓宇買賣方式方便一些,但除此之外,買賣房地產尚要很多其他單位配合,例如每間房屋始終需要向政府註冊,這些程序都未必因為你有了這間屋的 NFT 而減省。NFT 只代表你有權去處理(這間屋的事務)。」
需政府帶頭推動應用
本身是產業測量師的房地產科技公司 Asia PropTech 創辦人盧銘恩也指出,目前大多數經濟體的房地產業權註冊,均是由政府部門中央處理(例如香港就是俗稱田土廳的土地註冊處)。
在這情況下,即使房地產交易是以 NFT 方式進行,相關房地產的業權仍需要律師協助核實;買家購入代表該房地產的 NFT 後,亦需向政府相關部門註冊契約。
盧銘恩認為,要令 NFT 不止停留於交易媒介層面並且發揮加快交易速度、減低交易成本的功效,需要政府帶頭採用區塊鏈進行土地註冊,「畢竟土地註冊一直由政府把持,沒有政府帶頭改革,私人市場無辦法去做。」
在這方面,北歐國家瑞典可謂走在前沿。瑞典的土地註冊機關 Lantmäteriet 大約在 2016 年開始夥拍當地區塊鏈科技公司及電訊商,測試以區塊鏈技術處理業權註冊及記錄,例如透過智能合約進行業權轉讓,實行相關程序無紙化。
「據報瑞典政府透過計劃,每年可以節省三、四億歐元行政處理開支。」對買賣雙方而言,律師查契等交易程序同樣有望減省,令業權轉讓所需時間,由數個月大幅縮短至以日甚至以小時計,交易成本亦隨著中間人角色被淡化而降低。
然而縱觀全球,瑞典是絕無僅有採用區塊鏈技術處理房地產註冊的發達國,其他應用相關技術的大多是發展中國家,例如高加索地區小國格魯吉亞及西非國家加納,但為數也不多,「發達地區由於房地產交易及相關法規發展成熟,政府未必覺得需要改變。推動與否,很視乎政府取態。」
盧銘恩續指:「瑞典政府也未必是百份百將全國所有業權資料,悉數存放於去中央化系統。此外,瑞典政府亦有可能雙軌並行,將業權資料上鏈後,繼續將相關資料保存於自己的中央系統。」
盧銘恩贊成推動以虛擬貨幣進行房地產交易,重申此舉有助減省交易成本,或有助帶動房地產市場,並促成跨境交易。但他提醒,目前以 NFT 形式購置房地產的個案在全世界只有一宗,傳統銀行將來會否相信 NFT 有其價值,以及接受買家以該房地產的 NFT 作為抵押品申請按揭貸款是未知之數。
「傳統銀行是否認可房地產 NFT 是一回事,政府的金融法規是否准許銀行批出以房地產 NFT 作為抵押品的按揭貸款,又是另一回事。還是那一句話,任何金融科技(FinTech)都需要政府支持和法規配合,方有望發展。」
採訪:Stephen Chan
編輯:尹思哲
NFT 保險市場可達 400 億港元 本地初創推數碼資產保險專訪
數碼資產被盜或者遺失的案件時有聽聞,本地有初創公司預視到 NFT 市場的崛起,決定推出微保險產品,協助客戶保護 NFT 資產。Unwire.pro 邀請到 YAS 聯合創辦人分享見解。
YAS 微保險於 2019 年成立,目標透過提供更具彈性的小型保險,讓消費者按自己需要選擇相應的保障,而且配合新科技如人工智能數據分析提供自動化服務,不經人手的程序除能保障私隱,流程亦更快速方便。今年 4 月,YAS 便夥拍忠意保險推出「NFTY」保險產品,成為全球首個涵蓋 NFT 保障的微保險,而首個項目就是為音樂人陳奐仁的作品「Nobody Gets Me」的 NFT 承保,保障網上盜竊和遺失所帶來的損失。
新趨勢下 NFT 保險需求增
NFT 熱潮之下,越來越多人開始留意這個新趨勢。YAS 微保險聯合創辦人 Andy Ann 就分享指,最初留意到 NFT 時,已注意到其網絡安全需求。他指出,其微保險產品會涵蓋受保人突然忘記電子錢包密碼導致的損失,就好像平日遺失銀包一樣。而之前也有新聞提及交易平台被黑客入侵,因此 NFT 被盜的問題也會一併受保。此外,在交易過程中間如果 NFT 遺失,也在保障範圍內。
至於保額方面,自然是個值得關注的重點。他表示,很多時候 NFT 是運用以太幣交易,但因為價格浮動太厲害,保險公司不會用以太幣庫存作為支援。所以他們會先把以太幣的價格,根據交易時的兌換價即時轉成港幣計算。他舉例說,早前陳奐仁的 NFT 剛推出時,其價格很低,接著後來有人投標時愈來愈高,他們就會以最後作價時的定價為 NFT 最終價值的依歸,保額為該 NFT 最終交易價的九成。暫時保費價值訂在最終成交價的兩成,惟保單需要每年根據市場價值續保。保單上會印有產品名稱及電子錢包地址作證明。
▲YAS 微保險聯合創辦人 Andy Ann 指現時公司主力與不同的畫廊合作,為他們的 NFT 產品承保,日後除了發展交易平台,亦會推出自家的 NFT 產品。
NFT 保險針對收藏家需要潛力大
Andy 認為,NFT 的保單市場很有潛力。他解釋,其實 NFT 市場在上年開始,兩個季度便已發展成接近二十億美元的大型市場,而這個市場只會愈來愈大。暫時整個 NFT 市場是創造的人多於購買的人,但他認為當市場上有足夠的 NFT 時,人們便會開始接受,並開始購買 NFT 資產。他預計,將來所有 NFT 一面世時便已應該將保險包含在內,那麼市場就會變得很大。現時,很多數碼資產當在出現時就已經包括了保單在內,因此普及化相信是兩三年後的事,屆時市場會到達五、六十億美金,相當於現時兩間最大拍賣行的市場價值。
此外,Andy 也認為,NFT 保險其實未必適合炒家,因此客戶是以收藏家為主。因為收藏家在收藏 NFT 時,會真真正正看到它的價值慢慢隨著時間上升,今天價值一百元,但收藏兩年後預計價值二千元或者二百萬,因此他們預期收藏家會對保險有需求。但如果只是打算炒賣,買 NFT 或用以太幣來兌換,其實今天購入明天賣出,保險對他們來說真正的意義或價值就不太大,也會有風險存在。除與不同的交易平台合作提供保險外,Andy 指公司亦會推出自家 NFT 交易平台,從而推廣數碼資產保險。